七星关的高文秀、张远兵值得学习

发布时间:2023-09-24 10:21 阅读次数:

  在326国道旁的撒拉溪镇撒拉溪社区,有一片蓝色屋顶的彩钢瓦工厂,规模看起来不大,但这个小厂却有着3000多万的年销售额,更难能可贵的是,这个厂为276名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,其中贫困劳动力35人,残疾人16人,是

  在当地党委、政府的号召下,在外务工的周遵情带着技术和返乡创业的热情回到撒拉溪镇,与合伙人一起创办了桂环锁厂。从农村出去闯荡过的周遵情深知农村群众想要赚钱的不易,锁厂投入运营以来,只要有群众想来务工,周遵情都做到“来者不拒”,并贴心地为员工提供宿舍。

  “我们厂为了迎合乡亲们的生活习惯,没有设定上、下班时间,只要愿意来上班,每做好一把锁,锁厂都会付给报酬。”为了方便群众务工,周遵情对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。

  人生70古来稀,到了70岁,很多人都选择在家休息,但来自撒拉溪社区16组70多岁的高文秀夫妇却一直闲不住,老两口为了打发时间和赚一些零用钱,来到锁厂求职。

  “孩子们都大了,在外面打工,收入还可以,我们两个老人一年有6000的养老金,加上孩子们给的生活费,生活不成问题。这把年纪还出来打工,主要是在家里坐着闷得慌,闲不住,种地的话需要体力,我们做不了,在锁厂比较轻松,还能和大家一起聊聊天,想来做就来,天气不好就在家休息。”高文秀一边用纸片将挂锁包住,再塞进包装盒,这样包一把锁,高文秀能赚取2.2分钱,用时大概只需3秒。

  72岁的高文秀身旁,是她79岁的丈夫吴三全。吴三全安静地坐在高文秀身旁,将高文秀需要的物品递给高文秀,两年来的协作,两个老人已相当默契。“他主要是帮我做,他的工分都记在我的名下。”高文秀笑呵呵地向记者介绍。

  为了不让老人累着,周遵情特意安排其他人帮老人搬运包装好的挂锁,两个老人只需坐在工作台前进行轻松的包装工作。

  不出村,有活干,轻轻松松把钱赚。在锁厂里,两个老人每个月能轻松赚取1700多元。相对于其他工人每月数千甚至上万的工资,两个老人的收入不算高,但老人勤劳的品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却十分令人感动。

  车间里务工的贫困员工中,张远兵母子的生活是最困难的。29岁的张远兵出生时,双腿就患有先天残疾,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抚育成人,而倔强的张远兵从不向命运低头,他总着想着法子帮母亲分忧和摆脱贫困。

  “农忙的时候,他走不了路,就跪在地里帮着薅包谷,或者跪着帮忙犁地,那样跪着忙两天,他的膝盖就会肿得厉害,但他从来不说一声,我看着很心疼。听说这里有一个锁厂,我们就从冲锋村过来了,老板很热心,不仅让我们打工,还给安排了宿舍。”说起以前的经历,张远兵的母亲李有先眼眶泛红。

  在锁厂,张远兵从事组装工作,他只需坐在流水线前,将挂锁的配件一一组装在一起,工作强度并不大。“组装一把锁能有4分钱,而且还不累,只要动动手就行。”由于进厂时间短,张远兵的技艺还有些生疏,母亲为了帮助儿子提高组装技能,耐心地陪在一旁递送配件。

  “现在我们两个人一天能赚六、七十元,等他做熟练了,我再自己做,这样我们的收入就会高很多,他也有一门手艺谋生了。”看着儿子认真地组装挂锁,李有先憧憬着说。

  要实现脱贫,除了政策的帮扶,更需要贫困群众在思想上做到“脱贫”。有了助力贫困群众增收的扶贫车间,更需要贫困群众具备张远兵的这种拼劲。

  锁厂里,年迈的高文秀夫妇和腿脚不便的张远兵勤劳地工作着,他们心怀梦想并为此付诸行动,不停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财富,或许收入并不算多,但他们赚取每一分钱的过程都值得尊敬。

  产业是脱贫之策,就业是民生之本。目前,在区委、区政府的大力统筹部署下,各种模式的扶贫车间正在我区各乡镇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,只要摒弃等靠要的懒惰思想,走进扶贫就业车间,我区必将有越来越多的“高文秀”“张远兵”通过扶贫车间实现增收,迎来幸福生活。

用户注册 平台登录 平台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