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回家的钥匙”公益行动在汉启动!百名老人将

发布时间:2023-11-02 14:06 阅读次数:

  岁岁重阳,今又重阳。走过了时间的老人,有的正慢慢进入记忆的“迷城”……10月23日,重阳节,上午11时,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露天小剧场,央视《法治在线》栏目主持人陈怡博的开场白,拉开了当日活动的序幕。

  当日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《法治在线》栏目联合武汉公安,在此宣布“回家的钥匙”公益行动启动,并开展首场直播。

  新闻记者在现场了解到,“回家的钥匙”是一枚小巧的智能钥匙扣。这枚智能钥匙扣是一个串在钥匙上的定位器,可以通过北斗卫星等系统定位,还印有二维码。与以往扫码即可知道家人的信息不同的是,扫码即可看到社区民警的联系方式,由社区民警负责为老人找家。

  “我本人就接到过假冒警察的电信网络诈骗。”上午10时40分,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区分局反诈中心民警张楠首先上台,生动讲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历。“骗子冒充某地公安局派出所所长,给我发来了印着我的头像、身份证号的所谓拘捕令……”张楠介绍了常见的电诈典型以及识别和防范知识,他说,目前,电诈案件还在不断发生,请老年人朋友们牢记,一定不要向陌生人转账,也不要泄露个人信息。如果有疑问,请打110报警或者找警察。

  “在以往的节目中,我们采访了很多民警帮助寻找走失老人的案例,很多老人忘记了家的方向、不记得出门带手机、甚至忘记了家人的姓名,但他们会记得儿子最爱吃爆米花、会记得自己曾是一名人民教师……还因为从小的习惯记得出门时要带上回家的钥匙。所以,我们想,能不能通过这把钥匙,帮更多的走失老人更快地找到回家的路。今天,我们就邀请您和我们一起参与‘回家的钥匙’公益行动,照亮他们回家的路。”

  “今天,‘回家的钥匙’公益行动首场活动,通过央视频、央视法治在线微信视频号、快手、微博四个平台同步直播。”陈怡博说。

  “老人们在衣食住行中究竟面临什么困难?社会各界又如何给予帮助呢?今天,我们邀请到了民警和老年人朋友来跟我们分享他们的故事。”随着主持人陈怡博的邀请,武昌交警刘五桥、水果湖社区民警全凌雅等民警和居民刘婆婆、胡婆婆先生上台,讲述了民警帮助患有阿尔兹海默症老年人的故事。

  “我老伴离不开我,我倒垃圾也要带着他。虽然他患有阿尔茨海默病,却吵着要去参加社区‘七宝巡逻队’,一起在社区里巡逻。”住在东亭小区的胡婆婆来到现场,她回忆,东亭派出所社区民警雷亚红,在寒冬腊月冒雨找到自己的老伴邱爹爹,这之后,她和雷警官变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。

  “在日常工作中,迷失老人警情占到我们派出所迷失警情的三分之一,我们按照市公安局“八必工作法”开展工作。”粮道街派出所民警郝鑫说,每次接到迷失类警情,他们立即开展笔录必做、关系人必访、现场必勘、视频必追、DNA必采、数据必比对、平台必输入、回访必跟进。在繁杂的接警工作中,他发现了一个现象:许多老年人在走失时,可能什么都不记得,但他们往往会记得带钥匙。

  记者了解到,此前,央视《法治在线》栏目关注老年人的困难和需求,武汉公安民警为许多迷路的老年人找家,双方共同面对社会痛点,经过反复磋商,拟定了“回家的钥匙”公益行动,并提出了智能钥匙扣设计思路,将其命名为“回家的钥匙”。

  据介绍,“回家的钥匙”是一只小巧的钥匙扣,内置芯片和电池,可通过北斗卫星等系统实现定位功能,表面附有二维码。与以往黄手环上的二维码不同的是,扫描“回家的钥匙”上的二维码进入小程序,显示的是老人居住地社区民警的联系方式。武汉公安承诺,群众发现迷路的老人后,由老人居住地的社区民警负责送老人回家。

  同时,家属如果发现老人走失,也可通过“回家的钥匙”小程序,查看“钥匙”所在位置,进而找到老人。

  “为什么扫码不能直接联系家属?”现场有群众提问。武昌区公安分局南湖街派出所华锦社区民警杨帆解释:每位老人的信息均关联了对应社区民警的联系方式,一方面可以更好保护老年人的隐私,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,另一方面也是警方主动扛责,深化警务机制改革,体现派出所“主防”的优势。

  “小小钥匙扣,一头连着责任、一头连着信任、一头连着老人们的平安。我们公安民警责无旁贷。”民警掷地有声。

  “这是送给我们老年人的一份大礼!”观众席上,70岁的杨爹爹说:“感谢政府想得周到。虽然我现在一点也不糊涂,但谁也不能保证哪一天突然找不到家。”

  当天,武昌区近百位70岁以上老人应邀来到活动现场,他们均已完成信息登记。“回家的钥匙”将在武昌区率先试点运行,下一步还将在全市乃至全国推广。

用户注册 平台登录 平台推荐